沿著胡志明小道 – 致命的戰後垃圾

August 18, 2007
By

Nong 區 – Savanakhet 省 – 寮國人民民主共和國

有關胡志明小道,充滿著許多的傳說。當許多美國人將該名詞與越戰聯想在一起這個小道事實上在1950年代末期,越南軍隊為了與法國對戰,而從寮國的森林中開拓而出。( Viet Minh一詞是一個共產主義運動,是反對外來政權統治的一個團體)

越南研究單位大致上將該路徑整修並擴大,將其命名為「Group 559」,該調查及建造工程開始於1959年的五月。這條道路最初是由如Makong、Ta Oy等原住民所走過,在這邊長期居住的部落,是居住在越南及寮國分界中,群山及高原之間。

1962年的日內瓦協議暫時將越南劃分為兩個區域,此小道變為北越及南方同胞的軍事溝通連結. 為了掌控這條大部份是在寮國的領土道路, 北越軍隊移動人力及物力,由北方深入到南越的作戰區,而且是在美軍及南越軍隊掌控的17條道路中突圍。

由北方到南方,人員與裝備的移動,對於日內瓦協定來說,是非常明顯的違反規定,所以許多北越人否認有該條道路的存在。 攻擊中立的寮國,也是違反日內瓦協定。因此在越戰期間,美國否認曾經轟炸該道路,而北越則是否認有該條道路存在。

美國人對於這條小道持有一個誤解,那就是它只是一條單向道路。事實上,這條道路是由許多小徑及水道所組成的複雜網絡。 根據統計,這個網絡在最全盛時期是由將近2000英哩的小徑、公路及河流所組成。這平行的道路,幾乎是由北至南匯流。

另外一個誤解,則是大眾普遍認為,這條道路是為了紀念其所尊敬的領袖:胡志明而命名的。事實上,這個名詞是由美國人所杜撰而出的。”經過了這場戰爭,若干年後隨著衝突的結束,北越將這條道路稱為長山路在最近幾年(我個人認為是觀光產業產值增加的因素),寮國及越南已擁抱這個由美國人發明的地名,並將其使用於地標及紀念註明之用。

在戰爭期間,有關該條道路最顯著的誤解(或者錯估的希望),是美國密集的轟炸能夠有效的阻斷其將士兵及後勤移往南方的意圖,且僅靠美國的空中優勢,就能夠限制北越想要徵兵或再補給的能力。事實上,成功由該道路運送的兵力及補給用品是相當巨大的,但一開始被認為在美國轟炸的威力下可能產生的困難及混亂。

預估約超過60萬的北越兵力在戰爭中由這條道路穿越。(絕大多數的運送是由北方到南方,受傷的士兵有時會由南方運送至北越的醫療機構。) 軍隊及挑夫背負超過50萬噸的補給用品穿過該道路,最平常是運用人力,使用堅固的腳踏車運送頻率也高。在戰爭後期,補給是經由蘇聯及中國所提供的卡車運送。 一般預測,美國轟炸,每個點達到900機次量,但只摧毀約10~20%運送至南越的裝備、供給品。有一項預估為美國平約擲下300枚炸彈,才會造成一個北越陸軍的損傷。

H北越軍隊如何在美軍不斷的轟炸下,保持該條道路的完整性?  這也是該條道路如此重要的原因。使用大鐮刀,軍隊能夠穿過緊密的森林,在人員及運輸工具能在不被偵測的狀況下。一個在越南有相當經歷的記者,曾報導:在1960年代時,當我不斷由直昇機搜尋整個區域,沒有任何事物可以被偵測到,即使飛行高度低,但這綠色屏障,似乎永無止境的不斷綿延。就長期的眼光來看,越南工人種植的這些樹,可以在未來創造對環境更好的屏障,當本地的森林是稀疏的時候。

無以數計的洞穴,成為北越軍人在空戰攻擊下的避難所。我曾經探索過沿著該道路的洞穴,有些相當巨大,可以容納上千人和其武器。由於知道美國的轟炸會鎖定橋樑(因為越南軍隊會穿過河流行走),越南軍隊在水面下幾英吋建造浮橋,而不被美軍所偵測。

在一個哨點,有超過25,000名北越軍人守護這條道路,並得到約10萬名挑夫及工人的協助。當有一部分的道路被破壞時,交通可以很快速的再復甦,並被銜接起來,工人也能很快進行移除障礙及再修補。(北越軍隊會回收美軍未爆的軍械,進而再製作武器,並用來對抗在南越的敵人。)

我因為在Nong District(寮國南方的一個地區)的工作需求,需要從一個村落到另一個村落,有時是走公路,有時走小徑。  在雨季期間,當小溪流變成大河流,我們必須搭船,或者涉水而過。由於我在這邊的工作,允許我能走過這條充滿歷史的古道,感覺到其複雜性。

I我在這邊看到一些廢棄的軍用卡車、坦克以及大砲。當許多舊設備的零件被拆散的情形,可想而知當時美軍轟炸的威力有多龐大。當然,最顯著的戰爭遺跡是有許多未爆彈,是我們在森林及田野中能找到的。

我希望寮國能保存這條道路較為顯著的部份,並同時收集戰爭的史料。「印度支那」戰爭是這個國家最重要的歷史之一,這個「具經驗的老師」在我的心中,

我曾在寮國遇到一些較為勇敢的觀光客,他們都在尋找著這條道路存在的證據。 這條道路很明顯已成為「1000個在死前必看的事物」。也許,這條道路的保存,會增加該地區的觀光業績,世人也會瞭解到Makong,及其他原住民等面對的是,如何由尚未完全恢復生氣、受戰火摧殘的土地中,活出自己的一條路。

(十分感謝本篇翻譯作者:劉品佑, 2010)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