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罹難者的同時 全村皆參加守夜

August 7, 2008
By

納凱泰村 卡莫灣省 寮人民民主共和國

昨天下午一位納凱泰人溺斃。我們為了調查這個區域的未爆彈及拜訪我的好友Soon而停在這個村子時還不知道這起事故,但我們一下卡車就知道有什麼不好的事發生了。整個村子不尋常地安靜,事實上應該是荒廢了

Soon是一位大腿被截肢且不會冒險離家太遠的人。我們找到他時,Soon正跟他的妻子一起坐在走廊上。他們大概是這個空曠的村子裡唯二的居民。

Soon告訴我們在前一天的下午,大約五點鐘,兩個年輕人成著一艘木船前往新形成的蓄水池,然而另一艘裝著強力馬達的船呼蕭而過,激起了一條水痕淹過了較小的木船。觀察員聽到了尖叫聲,及時的發現兩人在水中掙扎。他們的船沉到觀察員的船底下且也沒有救生設備,兩人只能拼命地游向岸邊。其中一人得救,而另一個沒有。罹難者才二十三歲。

村民們帶領我們去看老舊的炸彈時常常會跨過漲起的河水。我跟Yai沒有選擇,只好跟他們一起過河。我們踮腳走過脆弱的竹子橋,爬過部份近在水中的樹,涉過淹到胸口的水流,甚至抓著樹幹或板子漂到對岸。但我認為一艘屬於村子的船並不會是比較安全的替代方案。

大部分的船不是特定的人的所有,而是公有的財產。因此,這些船的保養及維修是所有村民的共同責任,也就是說,不會是任何人的責任。船隻在乾季時就被晾在岸邊,曝曬在炎熱的太陽底下且因乾燥的空氣而縮小,最後造成板子捲曲及空隙變大。然後,雨季到來。溪流被填滿,河水的水勢洶湧,好幾個月來的第一次人們終於想起了船隻。隨著接觸水的時間增加,船隻又脹大且空隙也縮小了一點,但是原則上他們滲水嚴重到人們需要一邊划船一邊舀水。

這些船隻是平底的,也就是說它完全沒有龍骨。這大概是為了穿越沙洲及佈滿石頭的淺灘有效的設計,但它們在開放水域裡非常地危險及不穩。坐這種船就像在木板上漂,連往左右頃斜幾度都不敢,不然就會翻船。

船隻無疑地經過了好幾世紀的演化成最適合航行在這類河流溪流的設計,這裡的水域會因雨季的到來而變深,但因被限制在狹窄的山谷裡而不會變寬很多。以前掉到水裡的船伕只需要游一小段距離就能從岸邊遊到對岸。

今年,Nam Theun河曾隨意流動的地方,在新建水壩的後面形成了一個寬廣的大湖。很不幸地,人們還沒建造及設計出適合這種寬闊水域的船隻。這並不是在赦免那個淹掉村落船隻的觀察者,而是那個不幸的罹難者打從一開始就不應該搭乘那艘船進到蓄水池裡。

了解這起事故後,我跟Yai開車到湖邊評估狀況。我們看到最令人震驚的景象是村民所表現出他們整體的意志。幾乎每個納凱泰的男人、女人及小孩都在現場,大約兩百人或更多。如果我的好兄弟Soon有完好的雙腳,一定也會加入他的鄰居們。

大部分站在岸邊的人們都陪著傷心的家屬渡過昨天晚上。家屬準備了好幾籃的食物及水給村民們,也搭起了各色的帳棚及棚子保護村民們遠離天氣帶來的災害,在一年裡的這個時節,只需幾分鐘,天氣就可以從灼熱的陽光轉變成猛烈的大雨。

我跟Yai是那裡唯一的旁觀者。每個人都是其中的一份子

即使那裡有意願幫忙的人比所需的還多,很明顯地,他們在那裡都是有目地的。如果他們不用划船,搭建牽引繩索或用竹子探測鬆軟的河底時,人們就單純的坐在群體中安靜地陪伴著罹難者家屬。這讓我想起了描寫戰爭期間婦女詩中的一句:「她們也服侍那些站著及等待的人。」

我跟Yai回到Soon的家,告訴他在蓄水池岸邊發生的事。我們描述了許多所觀察及聽到的搜救技巧的同時,Soon評估了能夠快速找到罹難者的可能性。他預測道,如果搜救人員沒有在今天或明天意外的擋到屍體,他們確定會在後天找到罹難者,因屍體通常在沉入水裡的三到四天後會浮上水面是常識。Soon告訴我們大部分的村民會留在湖邊,陪著罹難者家屬直到那個年輕人被找到。

我問Soon那些在湖邊村民們的動機是什麼,他很有信心的答道所有的村民一定是認為那邊需要他們。Yai世故地瞥了我一眼,如同我剛帶著他上了一堂辨別「需要」與「被需要」的非正式英文課一樣。

「如果村裡的每個人沒有去河邊的話,罹難者家屬就會很孤單,」Soon說道,「所以每個人都要去這樣家屬就不會寂寞了。」

Soon解釋到當他被水牛踏過而失去他的腳的意外時,將近一百個村民陪他去醫院及在動手術時陪著他的妻子。

Soon的妻子說:「如果沒有村民們陪著我,我會覺得很寂寞。」

我想起了近期出現在Wausau Daily Herald裡的文章。記者發現一間位於新林城市外圍的殯儀館變成那個區域裡Hmong葬禮最受歡迎的地點。記者解釋道,這個殯儀館的半鄉村地點提供適合大量的Hmong人整整三天聚集在這裡舉行標準的Hmong-American葬禮。

關於「需要」、「被需要」、「群體的支持」及「傷心的過程」,這些想法在我的腦海裡打轉。我下了一個結論,這些在寮國湖邊耐心等待的人們心中,有著某種強大的力量,像把Hmong人集合到威斯康辛舉行三天葬禮的力量一樣。在這兩個案例裡,人們都知道他們需要去別的地方,但他們知道哪裡才是需要他們的。

(十分感謝本篇翻譯作者: 吳念佳, 16/2/2010)

Leave a Reply